查看原文
其他

4位人质得到解救、安理会再次通过“停火决议”,哈马斯会交出人质放弃破坏性意识形态吗

吴小曼 汉娜书房
2024-09-26

文中图片来自网络

6月9日,以色列通过“夏天种子行动”、后为了纪念在这次“解救人质”行动中牺牲的指挥官以他的名字命名为“阿尔农行动”的人质营救,这注定会记录在以色列的“反恐史上”。

这次以色列“突击行动”经过了长时间周密的计划和模拟训练,最后由以色列总理内塔尼亚胡批准,具体营救由以色列特种兵执行,陆军、空军,以及情报部门进行了配合。25分钟“惊心动魄”的营救行动堪比大片,但因为解救行动中,打死了100多位哈马斯武装分子和看守“人质”的平民而遭到批评。

这位关押以色列和中国混血儿诺亚的巴勒斯坦记者和他的家人因阻止“人质解救”被击毙。

对这些生命的死亡表示同情这是人类美好的情感。但我们要明白这是“战争”,不只是“警察执法行动”,在警察行动中也会打死很多的匪徒,谴责“绑架者”、把“人质”放在居民家中,这是非常明确的“道德问题”不能模糊,否则就会给“恐怖分子”以错觉,让他们的计谋得逞。

哈马斯把联合国难民营作为掩护,在难民营学校存放武器、弹药,包括与其工作人员合作,这都会使联合国丧失“公义性”。对于多次联合国安理会推动的“停火协议”,双方并不会执行。


02

6月10日,联合国安理会再次表决通过了“停火协议”,这是由美国提交的“三阶段停火协议”,该决议获得14个国家的支持,0票反对,只有俄罗斯投了弃权票。

“人质释放谈判”一直就没有中断过,美以通过卡塔尔、埃及,一直就在与哈马斯谈判,这其实是违背美国不与“恐怖分子”谈判的协议,但因为拜登面临11月大选和国内亲巴勒斯坦选民压力,他希望尽快达成协议。

美国提交的停火协议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让该地区立即全面彻底停火,哈马斯释放被扣押人员,归还部分遇害人员的遗体,以色列释放被关押的巴勒斯坦人。第二阶段是哈马斯释放人质后,作为交换条件,以军将全部从加沙地区撤出;第三阶段是开启加沙地区的重建计划。

以色列方面早就否决了这个协议,但据说这次同意了美国提交的“方案”。或许是受到国际社会的舆论压力,还有来自国内“人质谈判”的压力。

他们都想要一个“不流血”的方案,希望通过“和平解决”,但从以色列军队多年与哈马斯交手来看,哈马斯早就拿捏住了“文明世界的软肋”,那就是对每个生命的重视,尤其是妇女、儿童,因此哈马斯加沙负责人辛瓦尔就有了安全武器,他走到哪里就带着儿童。

以色列不是要清除哈马斯吗?那必然就会打死他的儿童盾牌,那这样,以色列就会被舆论围剿,只能进行谈判。

从哈马斯的盘算来看,他们是不可能完全释放这些“人质”的,这是他们生存的保障。

一位匿名以色列高级官员对媒体表示,哈马斯实际上已拒绝美国总统拜登概述的停火提案。这名官员说:“他们改变了所有主要而且意义最重大的因素。即把第二阶段提前在第一阶段完成。”

以色列一方面要为争取“人质释放”进行谈判,一方面还将继续通过军事施压让哈马斯投降。

目前这几位获救的人质是以色列通过突袭、牺牲自己的指挥官换回的,所以他们不会天真地放弃军事上的行动,坐等哈马斯“良心发现”,拜登政府的施压也是为了安抚亲哈马斯选民的民族情感。

果然,对于“停火协议”,哈马斯和杰哈德6月12日发表联合声明说,哈马斯先前的回应将巴勒斯坦人的利益放在首位,重申以色列必须彻底停止对加沙地带的持续侵略,并从整个加沙地带撤出。巴代表团出于民族责任感,愿意积极应对,以达成协议,结束这场针对加沙地带平民的战争。

哈马斯的诉求就是“永久停火”,这样以色列会再次面临“哈马斯卷土重来”,他们绝不想回到过去,牺牲这么多人再次被仇恨包围。不彻底解除哈马斯的武装以色列也不会停火,因此“停火协议”很难落实。
几天前我的文章就写过,哈马斯没有任何军事上的优势,他们如此强硬这与国际上的舆论支持有关系,还有俄罗斯并不希望“以哈冲突”结束,不然,整个世界的焦点就会回到“俄乌战争”上。
单从军事实力来看,以色列一个月就可以解除哈马斯武装,但哈马斯有“加沙人民”的盾牌,近东工程处、医院作为掩护,还有“人质”这枚武器,加之国际舆论的支持和“人道主义”的牵制,以色列要彻底消灭哈马斯、对加沙进行重建并不容易。

03
对于加沙人民的未来他们真的关心吗?我看,很多国家需要在联合国进行“立场交锋”,以同情弱小民族从而来对抗以色列、美国,但美国的穆斯林移民和左翼中的“反犹太主义”,他们需要哈马斯来反抗以色列这个被他们看来唯一的“殖民主义”国家,但很可能他们反错了对象,而真正放过了极权主义和极端势力。
美国作为以色列最坚定的盟友,如果在此时出现分歧,就很可能被极端势力要挟,被不法势力利用。
在这样一个动荡和不确定性的时代,我们更需要看到清晰的道德立场,而不是模糊、暧昧。
END
因为所写内容容易“擦枪走火”,曼话空间已经几次封号,请关注小号!
往期精选

这些文化人、媒体为何恨特朗普:《琼斯母亲》封面用了34个“guilty”、《纽约客》早为他定制好超大号“手铐”

欧洲是一夜变天的吗,还是“冰冻三尺”人心早就思变

修改于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汉娜书房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